名錄提供: |
陳餘鋆 P. L. Lin 2012-03-21修訂
|
|
同種異名: | Ophichthys evermani
|
文獻: |
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 陳威立。 2006。臺灣東部海域蛇鰻科魚類之初步分類研究。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碩士論文。 |
形態特徵: |
全長為頭長的10.1-11.6倍;全長為鰓孔位體高的34.0-38.7倍;全長為軀幹長的2.5-2.6倍。從眼後方項部起到尾部,沿著體背側,披覆著寬窄不等下垂的鞍狀斑塊;頭部感覺孔明顯;前鼻孔為管狀,後有一肉質突起;背鰭起點約於胸鰭中端,背、臀鰭於近尾端處略高揚;平均脊椎骨組成:11-67-150,總脊椎骨數為149-150。本種係由 Jordan and Rechardson 兩位學者於1909年,在打狗港(今高雄港)附近的市集購得兩尾標本而命名之,亦是首次以臺灣為模式地發表的新種蛇鰻。另外,本種體背側所覆的斑紋,與另外一種鬚唇短體蛇鰻 (Brachysomophis cirrocheilos) 極為相似,而經常被誤鑑;這兩種一般可藉由唇部是否有鬚以及頭部側面觀的外形,來加以區別之。 |
棲所生態: |
大多潛居於淺海域10-50米深之沙泥底。
|
地理分布: |
分布於西太平洋海域:北至日本,南至澳洲西部,包括臺灣東部、南部及澎湖等海域。 |
利用: |
本種產量不多,多為底拖網或底延繩釣漁法所捕獲,漁業利用價值不高,多作下雜魚貨處理。
|
物種編號: |
380803 |
|
 |
海洋物種 |
|
|
|
推薦連結: |
臺灣魚類資料庫 世界魚庫 FishBase Discover Life 全球海洋物種登錄資料庫 |
讀者回應: |
邱詠傑 2015-12-19上傳 邱詠傑 2015-12-19上傳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