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錄提供: |
林沛立 P. L. Lin 2012-03-09更新
|
|
同種異名: | Coelonotus leiaspis, Coelonotus liaspis, Coelonotus vaillantii, Hemithylacus leiaspis, Siphostoma yoshi, Synghnathus yoshi, Syngnathus budi, Syngnathus leiaspis
|
文獻: |
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 Fishes of Japan(Nakabo, 2002); Fishbase(2005); 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, Vol.4(FAO,1999) |
形態特徵: |
體特別的延長和纖細,無鱗,由一系列的骨環所組成;軀幹部的上側稜與尾部上側稜不相連接,下側稜則止於臀部骨環附近而不與尾部相接,中側稜則與尾部下側稜相接。吻略長,頭長為其2.2-2.6倍。主鰓蓋縱稜不明顯或缺如,軀幹部的中側稜及下側稜並不明顯。骨環 16-18(通常 17)+ 30-34;背鰭鰭條數 53-56;胸鰭鰭條數16-20;尾鰭鰭條數 9。體淡褐色,側稜上有時散在雜斑或斑帶。 |
棲所生態: |
主要發現於水流緩慢的淡水溪流、小河及河口。以蠕蟲、甲殼動物及浮游動物為食。卵胎生的,雄魚尾部下面具孵卵袋。雄性在標準體長 11.25 公分時可以繁殖孵卵。 |
地理分布: |
分布於印度-太平洋區,包括馬達加斯加、印尼,東至新加勒多尼亞與斐濟,北至日本。臺灣發現於東部及東北部。 |
利用: |
小型魚類,偶為潛水或網具捕獲,除學術研究及水族觀賞外,不具食用價值。 |
物種編號: |
381122 |
|
推薦連結: |
臺灣魚類資料庫 世界魚庫 FishBase Discover Life 全球海洋物種登錄資料庫 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(TBN) |
讀者回應: |
(iNat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