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錄提供: |
王明智 P. L. Lin 2013-01-31修訂
|
|
同種異名: | Neoscopelus alcocki, Neoscopelus bruuni, Scopelus macrolepidotus
|
文獻: |
吳宗翰(2002)碩士論文; Fishes of Japan(Nakabo, 2002); 中國動物誌-燈籠魚目(陳等, 2002) |
形態特徵: |
體中等大,長形,側扁。頭大。吻中等大,前端突出,吻長約等於眼徑。口大,傾斜,上頜延伸至眼下方,末端擴大,下頜略突出於上頜;上下頜具絨毛齒帶,鋤骨及腭骨則具一列齒。體被薄圓鱗,易脫落;側線完整。背鰭單一,位於中部前,具軟條12-13,後部另具一脂鰭;臀鰭基底略等或等於背鰭基底,具軟條12-13;胸鰭延長,末端可達肛門;尾鰭叉形。各部位之發光器位置於下:峽部發光器(Is)9個,沿峽部側緣呈直線排列;體側發光器(LO)24個,由胸鰭基部上方起至尾柄中部。胸部發光器(PO)9個,由峽部後方至腹鰭基的前方;腹尾發光器(Vc)24個,由腹鰭基部至尾柄後部,其中由腹鰭基部後方至臀鰭起點間10個,臀鰭基部上方6個,尾柄上8個;腹鰭前發光器(Av)9個,位於胸部發光器(PO)的下側,前面3個較小;前部正中線發光器(Am)23個,首2個較小;後部正中線發光器(Pm)5個,皆小型;胸鰭下方發光器(PVO)3個,三者排列呈三角形;胸鰭基底發光器(Bp)3個,三者排列呈淺弧形;腹鰭附屬發光器(AVO)3個,皆小型,三者排列呈三角形;腹部發光器(VO)1個;肛門周圍發光器(Ca)8個。 |
棲所生態: |
主要棲息於大陸棚或島嶼斜坡緣水域,棲息深度約在300-800公尺左右,不具日夜垂直分布習性。 |
地理分布: |
分布於世界三大洋之熱帶及亞熱帶沿岸海域。臺灣則發現於東北部周邊水域。 |
利用: |
一般以底拖網捕獲,較不具食用經濟價值,通常做為下雜魚用。 |
物種編號: |
381229 |
|
推薦連結: |
臺灣魚類資料庫 世界魚庫 FishBase Discover Life 全球海洋物種登錄資料庫 |
讀者回應: |
(iNat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