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名錄提供: |
陳義雄 P. L. Lin 2012-12-14更新
|
|
同種異名: | Bathygobius fuscus pulcher, Bathygobius versicolor, Chlamydes versicolor, Gobius cocosensis, Gobius elmeri, Gobius homocyanus, Gobius sandvicensis, Rhinogobius corallinus, Rhinogobius ophthalmicus
|
文獻: |
 1. 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  2. 陳(2004)澎湖的魚類  3. 陳等(2010)墾丁國家公園海域魚類圖鑑增修壹版  4. 伍漢霖、鐘俊生等編著。2008。中國動物誌-硬骨魚綱-鱸形目(五)-鰕虎魚亞目。科學出版社,北京。951 pp. |
形態特徵: |
第一背鰭:Ⅵ;第二背鰭:Ⅰ/ 9;臀鰭:Ⅰ/ 7。胸鰭:19。縱列鱗36~38。橫列鱗13~14。背鰭前鱗2~5。體延長,側扁,尾柄略長。頭部稍扁,吻短。眼大,上側位。口斜裂,口裂向後延伸至對應於眼中部的下方;下頜腹面的頦瓣後緣內凹,兩端突起。鰓蓋骨上方有3個感覺孔(H', K', L')其中H', K'兩孔相分離。前鼻孔下方有一小形的皮瓣。頰部中央列感覺乳突線呈分叉狀。鰓裂小。向腹側延伸僅達鰓蓋中部的下方。體被有中大型的櫛鱗。頭部無鱗。第一背鰭無絲狀鰭條;胸鰭上方的鰭條末端游離呈細絲狀;腹鰭相連癒合呈吸盤狀,膜蓋中央凹入,無突起;尾鰭長圓形。體呈黃棕色,體側中央具1縱列暗色小斑塊,上方隱具若干條褐色橫帶;腹部無任何暗色斑點。眼後方具1深褐色斑點,鰓蓋部具1個黑斑,上方及胸鰭基上方各具1個黑斑。背鰭深褐色,具3行不明顯縱列斑;臀鰭邊緣深褐色,基部色淺;胸鰭、腹鰭為淺色;尾鰭具數行不規則的橫紋。(林上智、林沛立編寫 2012/10) |
棲所生態: |
暖水性底層小型魚類,棲息於潮間帶石礫海域。雜食性,以藻類及底棲動物為食。 |
地理分布: |
分布於印度-太平洋區海域,由東非到詹斯頓島、馬可薩斯島與 土木土島,北至臺灣、日本沖繩,南至大堡礁的南方與拉帕群島;以及馬里亞納群島與密克羅尼西亞的馬紹爾群島。臺灣分布於南部及東部海域。 |
利用: |
小型魚類,不具漁業價值。
|
物種編號: |
381721 |
|
推薦連結: |
臺灣魚類資料庫 世界魚庫 FishBase Discover Life 全球海洋物種登錄資料庫 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(TBN) |
讀者回應: |
(iNat)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