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名錄提供: |
邵廣昭 P. L. Lin 2013-03-05更新
|
|
同種異名: | Amblyopus lacepedii, Amblyopus sieboldi, Gobioides petersenii, Nudagobioides nankaii, Sericagobioides lighti, Taenioides abbotti, Taenioides limboonkengi, Taenioides petschiliensis
| 誤用/誤植: | 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
|
文獻: |
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 |
形態特徵: |
背鰭VI, 42;臀鰭41;胸鰭30;腹鰭I, 5;脊椎骨數:30-34;體頗為延長,前半部呈圓筒形,後部漸側扁,與鰻形較相似。吻短而圓鈍。胸鰭寬圓,腹鰭長,癒合成一常漏斗狀。臀鰭與背鰭同形。體呈粉紅色。(2019/8/21) |
棲所生態: |
棲息在近海、河口等泥沙底海岸;肉食性,以甲殼類、小型魚類為食。 |
地理分布: |
分布西北太平洋亞熱帶海域,包括台灣西部沿海區域。 |
物種編號: |
381810 |
|
 |
海洋物種 |
 |
原生種 |
|
|
|
推薦連結: |
臺灣魚類資料庫 世界魚庫 FishBase Discover Life 全球海洋物種登錄資料庫 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(TBN) |
讀者回應: |
(iNat)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