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名錄提供: |
陳義雄 P. L. Lin 2013-03-05更新
|
|
同種異名: | Apocryptes macrophthalmus, Boleophthalmus aucupatorius, Boleophthalmus campylostomus, Boleophthalmus chinensis, Boleophthalmus histophorus, Boleophthalmus novaeguinea, Boleophthalmus novaeguineae, Boleophthalmus sinicus, Boleophthalmus viridis, Gobiosoma guttulatum, Gobiosoma punctularum,
|
文獻: |
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 |
形態特徵: |
第一背鰭V , 第二背鰭I , 25-27;臀鰭I, 24-25;胸鰭21。
體側被有細小而退化的鱗片,以後方的鱗片略大。第一背鰭高,以第3棘最長。第二背鰭及臀鰭膜均與尾鰭相連接。尾鰭呈矛尾狀。
體呈青灰色或青褐色,腹面灰色或淺藍灰色。背側有不規則的細點。第二背鰭與尾鰭上有深黑色的小點或點紋。胸鰭亦散佈有黑色的小點。臀鰭與腹鰭呈淺灰色。(2019/04/25) |
棲所生態: |
棲息於河口、紅樹林、河口附近海濱的泥灘地,在退潮時,常呈小群的覓食與活動。 |
地理分布: |
主要分布於西部河川的河口區及紅樹林區,以西南部較為常見。 |
物種編號: |
381847 |
|
推薦連結: |
臺灣魚類資料庫 世界魚庫 FishBase Discover Life 全球海洋物種登錄資料庫 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(TBN) |
讀者回應: |
(iNat)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