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名錄提供: |
邵廣昭 P. L. Lin 2013-03-05更新
|
|
同種異名: | Microsicydium atropurpureum, Microsicydium formosum, Stiphodon formosum
|
文獻: |
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 |
形態特徵: |
背鰭VI-I , 9 ; 臀鰭 I , 10 ; 胸鰭 15 ; 縱列鱗 33~36 ; 橫列鱗 9~10 ; 背鰭前鱗 7~12。
體延長,前部亞圓筒形,後部側扁。背、腹緣線較平直。頭略小,前方較扁平。吻圓鈍,前端較為前突。眼大,上側位。口下位,上頷向後延伸達眼中部下方,上頷略包被下頷。鰓裂略窄。
體側被有較大的櫛鱗,除背前區外,頭部皆裸出無鱗,雄魚的第一背鰭無絲狀延長,平臥時未達第二背鰭的基部。
雄魚的體色呈青黑色,體側上部有一青色而帶金黃色金屬光澤的縱帶,自吻部前端延伸到尾鰭基部上方。體背側的鱗片外緣呈黑色,形成網狀的格紋,內部呈金黃色。各鰭青黑色。背鰭及尾鰭具有深黑色的點紋。標本固定後則全身變成紫黑色。雌魚為米黃色,體側具2條寬的黑褐色縱線。尾鰭基部具一黑斑。背鰭及尾鰭散具有許多黑色的斑點。(2019/04/23) |
棲所生態: |
生活在水質非常清澈的中小型溪中的中、下游區域裡。喜好棲息於穩定水流區的潭頭或潭區邊緣。以岩石表面的藻類為主要的食物來源,並會攝食小型水生昆蟲或無脊椎動物等。 |
地理分布: |
分布於台灣東部的部分溪流中,族群量並不多。 |
物種編號: |
381855 |
|
|
IUCN 紅皮書 LC |
| 魚類評估,2012:NT | | 臺灣紅皮書評估:LC |  |
海洋物種 |
 |
原生種 |
|
|
|
推薦連結: |
臺灣魚類資料庫 世界魚庫 FishBase Discover Life 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(TBN) |
讀者回應: |
(iNat)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