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名錄提供: |
陳義雄 P. L. Lin 2013-03-05更新
|
|
同種異名: | Cepola coecula, Cepola hermanniana, Gobioides anguillaris, Gobioides coeculus, Gobius anguillaris, Taenioides angullaris, Taenioides caeculus
|
文獻: |
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 |
形態特徵: |
背鰭VI, 44-47;臀鰭I, 41-44;胸鰭15;腹鰭I, 5;尾鰭15;鰓耙數2+10-11。體很延長,前部亞圓形,後部側扁。頭較寬,亞圓形.頭長大於腹鰭基底後緣至肛門的距離;頭部據多行黏夜管突起,自眼向各方輻射。黏液管突起也建於吻部、頰部和鰓蓋。吻短而吻端鈍;體色為紅色略帶藍灰色,腹部淺色,尾鰭黑色,其餘各鰭為灰色。(2019/07/17) |
棲所生態: |
主要棲息於河口、港灣、紅樹林濕地、沙岸海域中,大多出現在泥質的底質環境中。雜食性,以有機質碎屑、小型魚蝦等為食物來源。 |
地理分布: |
分布印度-太平洋海域,包台灣北部、西南部沿海河口、港灣等處。 |
物種編號: |
381857 |
|
推薦連結: |
臺灣魚類資料庫 世界魚庫 FishBase Discover Life 全球海洋物種登錄資料庫 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(TBN) |
讀者回應: |
(iNat)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