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名錄提供: |
邵廣昭 P. L. Lin 2006-06-03更新
|
|
同種異名: | Gunnelichthys curiosus, Gunnelichtys curiosus
|
文獻: |
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 |
形態特徵: |
背鰭XX-XXII, 38-42;臀鰭37-39;胸鰭14-16;腹鰭I, 4;體特別細長如鰻形;吻短而吻端鈍;口裂小而開於上位,呈斜位;下頷較上頷長而突出,口前端向上;背鰭一基,棘條部與軟條部間無缺刻,起始於胸鰭基上方向後達尾柄末端;臀鰭基長約為體長之1/2;左右腹鰭小而鰭膜癒合;尾鰭後緣圓;頰部與體側均具圓鱗而埋入皮下;雄魚乳白色,體側中央具一黃色縱帶由吻端向後延伸達尾鰭基底,雌魚體呈淡紅色,由吻端至尾鰭基底具一淡褐色縱帶;雌雄鰓蓋上方具一黑斑,兩者尾鰭基底下方均具一黑色班。(2019/07/10) |
棲所生態: |
主要生活在水深10-60公尺的海域,大多棲息在礁沙混合區或泥沙質底;肉食性,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。 |
地理分布: |
分布印度-太平洋熱帶海域,包括台灣蘭嶼周圍海域。 |
物種編號: |
382152 |
|
推薦連結: |
臺灣魚類資料庫 世界魚庫 FishBase Discover Life 全球海洋物種登錄資料庫 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(TBN) |
讀者回應: |
(iNat)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