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ingdom Animalia  動物界
 Phylum Chordata  脊索動物門
 Class Actinopterygii  條鰭魚綱
 Order Perciformes  鱸形目
 Family Scaridae  鸚哥魚科
 Genus Bolbometopon  隆頭鸚哥魚屬
  Bolbometopon muricatum (Valenciennes, 1840)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隆頭鸚哥魚(駝峰大鸚嘴魚;鸚哥)
名錄提供: 陳麗淑   P. L. Lin 2006-06-03更新 修訂紀錄
分類樹   下載xml檔   下載本文檔   English Page   
同種異名:Bolbomatopon muricatumBolbometopon muricantumBolbometopon muricatusBulbometopon muricatumCallyodon muricatusScarus muricatus  異名明細
文獻: 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Fishbase(2006);Fishes of Japan(Nakabo, 2002);Review and doubtful species of Scaridae of Taiwan(Liao et al., 2004)
形態特徵: 體延長而略側扁。體長約25公分左右時,頭部前額即向前突出,頭部輪廓可近於垂直角度。後鼻孔明顯的大於前鼻孔。齒板之外表面有顆粒狀突起;每一上咽骨具3列臼齒狀之咽頭齒,其後列者並不發達 。背鰭前中線鱗約2-5(通常為4);頰鱗3列,鱗片大型,最下方列具鱗1-2個;間鰓蓋具1列鱗。鰓耙數16-18。胸鰭具15-16軟條;尾鰭於幼魚時圓形,成體時則略呈雙凹形。初期階段(IP, Initial phase)體呈暗灰色,體側散在白色斑點,至終期階段(TP, Terminal phase)逐漸地變成全深綠色至綠褐色,沿著體側之鱗列,分布淺紫色之條紋;頭部的前緣時常是淡綠色到粉紅色;各鰭之顏色同與體色。 
棲所生態: 稚魚發現於潟湖;成魚則群游於礁灣或珊瑚礁外圍的海域。以啃食活珊瑚為食,消化後所排泄出的珊瑚蟲骨骼為形成淺海礁區珊瑚沙重要來源。生性機警,在夜間有群體一起睡覺的習性。 
地理分布: 分布於印度-太平洋區海域,西起紅海及東非,東至美屬薩摩亞及萊恩群島,北至日本八重山與維克群島,南至澳洲大堡礁與新加勒多尼亞。臺灣東部、南部、澎湖、綠島及蘭嶼海域均有分布。 
利用: 過去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、一支釣、流刺網及籠具等,而本種魚亦是潛水鏢魚的對象以及水族館展示魚種,是鸚哥魚中最大型的魚種,全年皆有產,以夏季較多。但是因漁撈過度,現已非常稀少,台灣沿海目前野外族群推估僅約20-30隻。基於本種魚族群數量迅速消失,有極大存活威脅,在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第8屆第3次會議,審核同意將隆頭鸚哥魚列入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,並在103年7月2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告「修正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」中,將本種魚列入II級(表示珍貴稀有野生動物名錄)保育類野生動物。已列為禁止捕捉的保育類動物,無論是否知情,都不得公開展示或販售,隆頭鸚哥魚屬於第二級保育動物,依法可罰六個月以上、五年以下有期徒刑,併科罰金卅萬至一百五十萬元罰鍰。(104/04/09 編修) 
物種編號: 382434
IUCN 紅皮書  IUCN 紅皮書 VU A2d   法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  法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
正式名錄請依照農委會公布為準  
   海洋物種      原生種     
推薦連結:    臺灣魚類資料庫  世界魚庫 FishBase  Discover Life  全球海洋物種登錄資料庫  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(TBN) 
讀者回應:  提供物種資訊 導引至iNat提供物種照片(iNat)
 
回上一頁    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