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錄提供: |
陳麗淑 P. L. Lin 2006-06-03更新
|
|
同種異名: | Callyodon africanus, Callyodon jordani, Callyodon ruberrimus, Callyodon rubrovidaceus, Callyodon rubroviolaceus, Margaritodon africanus, Pseudoscarus jordani, Scarops rubroviolaceus, Scarus jordani
|
文獻: |
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 Fishbase(2006); Fishes of Japan(Nakabo, 2002); Review and doubtful species of Scaridae of Taiwan(Liao et al., 2004) |
形態特徵: |
體延長而略側扁。初期頭部輪廓呈平滑的弧型,隨著成長其前額突出,使吻之背側呈陡直狀。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。齒板之外表面平滑,上齒板幾被上唇所覆蓋;齒板具0-3犬齒;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。背鰭前中線鱗約6;頰鱗3列,上列為5-6鱗;中列為6-7鱗;下列為1-3鱗。胸鰭具14-15軟條。初期階段(IP, Initial phase)之尾鰭為截形而稍凹,終期階段(TP, Terminal phase)則為新月形,上下葉十分延長。IP期之體色為紅褐色,背部色澤較深,而腹部較淺些;鱗片之中間位置具1或2條棕色條紋;頭部、胸鰭、腹鰭及尾鰭為紅棕色,背鰭及臀鰭為淺紅棕色,背鰭並有深色之外緣。TP期之體色為藍綠色,背部之鱗片一半為黃色,一半為綠色,胸部為黃綠色,並延伸至尾柄部;眼下緣以上之頭部為深橄欖色;鰓蓋為橙色,並混有綠色;背鰭為淡橙色,並具藍綠色,外緣色澤較淺;腹鰭為橙色,外緣為藍色;尾鰭為黃綠色,上端及下端為藍綠色,背緣處並有藍色小點呈垂直分佈。 |
棲所生態: |
主要棲息於岩礁底質水域,尤其是圓石斜坡,或珊瑚底部。常在較陡峭的礁岸發現它們成群的游動,大的成魚通常在較深處的斜坡上部上。以藻類及底棲生物為食物。 |
地理分布: |
分布於印度-泛太平洋區,由東非南至南非的德爾班,東至土木土群島,北至琉球與夏威夷群島,南至西澳大利亞的鯊魚灣,與大堡礁的南方。東太平洋:加州灣到加拉巴哥群島。臺灣各地海域及各離島均有分布。 |
利用: |
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、一支釣、流刺網及籠具等,而本種魚亦是潛水鏢魚的對象以及水族館展示魚種。全年均有產,以夏季為盛產。中大體型的食用魚類,相當常見。 |
物種編號: |
382458 |
|
推薦連結: |
臺灣魚類資料庫 世界魚庫 FishBase Discover Life 全球海洋物種登錄資料庫 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(TBN) |
讀者回應: |
(iNat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