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錄提供: |
陳正平 P. L. Lin 2006-06-03更新
|
|
同種異名: | Bodianus guttatus, Bodianus jacob-evertsen, Bodianus jacobevertsen, Cephalopolis argus, Epinephelus argus, Serranus guttatus, Serranus immunerur, Serranus myriaster, Serranus thyrsites
|
文獻: |
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 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, Vol.4(FAO,1999); Fishe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nd Coral Sea(Randall et al.,1990) |
形態特徵: |
體長橢圓形,側扁,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.7-3.2倍。頭背部幾乎斜直;眶間區平坦或微凹陷。眼小,短於吻長。口大;上頜稍能活動,可向前伸出,末端延伸之眼後之下方;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,下頜內側齒尖銳,排列不規則,可向內倒狀;鋤骨和腭骨具絨毛狀齒。前鰓蓋圓形,幼魚後緣略鋸齒狀,成魚則平滑;下鰓蓋及間鰓蓋後緣平滑。體被細小櫛鱗;側線鱗孔數46-51;縱列鱗數95-110。背鰭連續,有硬棘IX枚,軟條15-17;臀鰭硬棘III枚,軟條9;腹鰭腹位,末端不及肛門開口;胸鰭圓形,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,且長於腹鰭,但短於後眼眶長;尾鰭圓形。體呈一致之暗褐色,頭部、體側及各鰭上皆散佈具黑緣之藍點;通常體側後半部具5-6條淡色寬橫帶;胸部具一大片淡色區塊;背鰭硬棘部鰭膜末端具三角形橘黃色斑;背、臀鰭軟條部及尾鰭具白緣。 |
棲所生態: |
熱帶海域常見之魚類,生活棲所多變,自潮池至水深40公尺處之礁石區皆可見其蹤跡,一般較常見於1-10公尺之水域。主要以小魚為食,偶捕食甲殼類。主要攝食時間為清晨及午後,其餘時間則穴居休息,但在馬達加斯加的族群則大多於夜間獵食。 |
地理分布: |
廣泛分布於印度-太平洋區。西起紅海、非洲東岸,東至法屬玻里尼西亞及皮特康島,南自澳洲及羅得豪島,北迄日本及小笠原群島。臺灣除西部沿海外,各地皆有產,主要產於南部海域及蘭嶼、綠島等。 |
利用: |
常見之食用魚,一般漁法以一支釣,魚槍或設魚籠捕獲。清蒸、煮湯或紅燒皆味美。亦有被作為觀賞用魚。因食物鰱之故,可能含有熱帶海魚毒。 |
物種編號: |
382511 |
|
推薦連結: |
臺灣魚類資料庫 世界魚庫 FishBase Discover Life 全球海洋物種登錄資料庫 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(TBN) |
讀者回應: |
(iNat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