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錄提供: |
邵廣昭 P. L. Lin 2012-09-12修訂
|
|
同種異名: | Chaetodon canescens, Chaetodon cornutus, Zanclus canescens, Zanclus cornotus
|
文獻: |
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 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, Vol.6(FAO, 2001) |
形態特徵: |
體極側扁而高。口小;齒細長呈刷毛狀,多為厚唇所蓋住。吻突出。成魚眼前具一短棘。尾柄無棘。背鰭硬棘延長如絲狀。身體呈白至黃色;頭部在眼前緣至胸鰭基部後具極寬的黑橫帶區;體後端另具1個黑橫帶區,區後具1條細白橫帶;吻上方具1個三角形且鑲黑斑的黃斑;吻背部黑色;眼上方具兩條白紋;胸鰭基部下方具1個環狀白紋。腹鰭及尾鰭黑色,具白色緣。 |
棲所生態: |
主要棲息於潟湖、礁台、清澈的珊瑚或岩礁區,棲息深度在3-182公尺。經常被發現成小群優游於礁區。主要以小型帶殼的動物為食。 |
地理分布: |
廣泛分布於印度-太平洋及東太平洋區,自非洲東部到墨西哥,北至日本南部及夏威夷群島,南到羅得豪及拉帕島;包括密克羅尼西亞。 |
利用: |
水族館展示之重要魚種,據報載在水族箱內有存活十年之記錄。 |
物種編號: |
382693 |
|
|
IUCN 紅皮書 LC |
 |
海洋物種 |
|
|
|
推薦連結: |
臺灣魚類資料庫 世界魚庫 FishBase Discover Life 全球海洋物種登錄資料庫 |
讀者回應: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