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錄提供: |
邵廣昭 P. L. Lin 2013-05-13更新
|
|
同種異名: | Parapterois heterurus, Pterois heterurus, Pterois nigripinnis
|
文獻: |
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 |
形態特徵: |
體長橢圓形,側扁。頭中大,具皮瓣。眼大,位於上側位。吻長略大於眼徑。淚骨寬大且具1-3個小棘,第一眶下骨無棘;前鰓蓋骨和鰓蓋骨棘發達,前鰓蓋骨具3-4棘。口大,端位,斜裂,下頜突出。背鰭起點延伸至前鰓蓋骨棘上方。鱗片較小,弱櫛鱗或圓鱗。硬棘粗長,硬棘部鰭膜凹入,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,一般具XIII,背鰭第III棘小於頭長,第III至第VI棘最長,倒數兩硬棘最短,軟條9;臀鰭硬棘II~III,軟條7-8;胸鰭巨大且圓寬,後端可超過臀鰭,鰭條18-20。腹鰭長,位於胸位。尾鰭截尾,上緣與下緣之鰭條延長呈絲狀。頭部與身體褐紅色或褐色,腹側體色較淡,具橫紋從頭部延伸至尾柄,主要位於體側第2至第4棘、第5至7棘、第8至10棘、第8軟條與尾柄各具一條橫紋,頭部則位於吻部、眼眶附近及頂枕骨至前鰓蓋骨各具1條橫紋;背鰭硬棘具3-4列節狀斑紋、軟條具9-10列黑色斑點。臀鰭具6-7列斑點。胸鰭褐紅色具數條藍綠色彎曲橫紋,內緣向基部變深呈黑色具藍色斑點。尾鰭具數列斑點,腹鰭黑色無斑點。(李承運、林沛立2012/11編寫) |
棲所生態: |
棲息於近岸至300公尺之大陸棚之泥沙底環境。平時會半埋於沙泥底,受干擾時會嶄露顏色亮麗的背鰭來嚇唬掠食者,寬大的胸鰭也有助於捕食獵物,本種主要以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。背鰭鰭棘下具毒腺,是海中危險生物。
|
地理分布: |
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,西起於南非,東至印尼、菲律賓,北至臺灣、中國與日本南部。臺灣分布於西部、西南部、北部與東北部海域。 |
利用: |
小型魚類,偶爾於底拖網所捕獲,但除學術研究外,不具經濟價值。
|
物種編號: |
382854 |
|
推薦連結: |
臺灣魚類資料庫 世界魚庫 FishBase Discover Life 全球海洋物種登錄資料庫 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(TBN) |
讀者回應: |
(iNat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