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錄提供: |
陳義雄 P. L. Lin 2012-03-05更新
|
|
同種異名: | Platystacus anguillaris, Plotoseus ikapor, Plotosus anguillaris, Plotosus arab, Plotosus castaneoides, Plotosus castaneus, Plotosus flavolineatus, Plotosus ikapor, Plotosus marginatus, Plotosus thunbergianus, Plotosus vittatus,
|
誤用/誤植: | Arius thalassinus, Plotosus brevibarbus, Plotosus limbatus
|
文獻: |
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 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, Vol.3(FAO,1999) |
形態特徵: |
體延長,頭部略平扁,腹部圓,後半部側扁,尾尖如鰻尾。頭中大,吻部略尖;口開於吻端略下方;口部附近具有四對鬚(barbels),鼻鬚一對,上頜鬚一對,頦鬚二對。體表無鱗。第一背鰭短,前有堅強之硬棘;第二背鰭及臀鰭與尾鰭連續相接,皆為軟條;胸鰭位頭部正後方,上緣具數枚銳利的硬棘。背鰭及胸鰭之第一根為具毒腺之硬棘。體背側棕灰色,體側中央有兩條黃色縱帶,奇鰭之外緣黑色。 |
棲所生態: |
為少數生活於珊瑚礁區之鯰魚,也常可發現於潮池、河口域或開放性的沿岸海域。群集性魚類,平常大多成群結隊活動,白天棲息在岩礁或珊瑚礁洞隙中,晚上才出來覓食,以小蝦或小魚為食,屬夜行性魚類。當幼魚出外活動,遇驚擾時會聚集成一濃密的球形群體,稱為「鯰球」,以求保護。鰻鯰背鰭及胸鰭之硬棘呈鋸齒狀並有毒腺,故被剌傷時會極疼痛,自古我國沿海的居民就流傳著這麼一句話:「一魟二魚虎三沙毛」,這三種是令漁民最頭疼的魚類。魚虎指的是石狗公、獅子魚之類,而沙毛就是鰻鯰。 |
地理分布: |
分布於印度-太平洋區,西起非洲東部、紅海,東至薩摩亞,北至韓國、日本,南至澳洲、羅得豪島皆有發現。臺灣各地海域皆有。 |
利用: |
一般皆當下雜魚處理。其毒刺所分泌的毒液含有鰻鯰神經毒和鰻鯰溶血毒,一旦被刺到,會引起長達48小時以上的抽痛、痙攣及痲痺等症狀,甚至引起破傷風,是危險的海洋生物。 |
物種編號: |
382925 |
|
 |
海洋物種 |
 |
原生種 |
|
|
|
推薦連結: |
臺灣魚類資料庫 世界魚庫 FishBase Discover Life 全球海洋物種登錄資料庫 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(TBN) |
讀者回應: |
(iNat)
| |  | 邱永仁 (cashkingdom@hotmail.com) 2020-08-09 17:17:52 [我要修改] |
| 海塘虱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