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名錄提供: |
吳高逸 P. L. Lin 2006-06-03修訂
|
|
同種異名: | Aleuteus scriptus, Alutera armata, Alutera picturata, Alutera scripta, Aluteres pareva, Aluteres personatus, Aluteres scripta, Aluterus renosus, Aluterus scripta, Aluterus venosus, Balistes laevis,
|
文獻: |
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 Fishes of Japan(Nakabo, 2002); 中國動物誌-魨形目(蘇等, 2002) |
形態特徵: |
體長橢圓形,側扁而高;尾柄中長,上下緣明顯雙凹型。吻上緣稍凹,下緣極凹;頭高約等於體高。口端位,唇薄;上下頜齒楔形,上頜齒2列,下頜齒1列。鰓孔在眼前半部下方或眼前緣下方,與體中線成45-50度夾角,鰓孔幾乎全落於體中線下方。體表不甚粗糙,被小鱗,有許多小棘散布直立於整個鱗片上。背鰭兩個,基底分離甚遠,第一背鰭位於鰓孔上方,第I背鰭棘位眼中央或眼前半部上方,棘弱而細長且易斷,棘前緣具一列小突起,棘下方體背之棘溝淺,棘膜極小;第II背鰭棘退化,埋於皮膜下。背鰭鰭條45-47,臀鰭鰭條46-49,其前部皆長於後部,鰭緣截平,臀鰭基稍長於背鰭基;腹鰭膜不明顯,幾乎無;尾鰭長圓形,隨長成而長。 體淺褐色;具許多小黑點與短水平紋;尾鰭色深;餘鰭淡色。 |
棲所生態: |
主要棲息於潟湖及面海的礁區。通常喜歡停棲於海藻叢,身體採頭下尾上之倒立姿勢,細長的身體配合波動的鰭及體上的斑紋,擬態成海藻而藏身其中。以藻類、海草、水螅蟲、角珊瑚、海葵及被囊動物等為食。 |
地理分布: |
廣泛分布於世界各溫帶及熱帶海域。臺灣除西部外,各地皆產。 |
利用: |
主要漁法為圍網及一支釣等,因具厚皮,食用前,通常會先去頭及剝皮,亦是俗稱剝皮魚的由來。唯因食物鰱的關係,食之可能引起中毒;或以其擬態的模樣而常被飼養於水族館中,供人欣賞,是極受歡迎之魚種。 |
物種編號: |
382986 |
|
推薦連結: |
臺灣魚類資料庫 世界魚庫 FishBase Discover Life 全球海洋物種登錄資料庫 |
讀者回應: |
(iNat)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