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錄提供: |
吳高逸 P. L. Lin 2006-06-03修訂
|
|
同種異名: | Alutarius prionurus, Psilocephalus prionurus
|
文獻: |
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 Fishes of Japan(Nakabo, 2002); 中國動物誌-魨形目(蘇等, 2002) |
形態特徵: |
體側扁而高。吻短,上緣線平直。眼大。鰓孔小,完全垂直,所有開口在體中線上方; 胸鰭在此線下方。恥骨不延伸至體表; 背棘無突起或小棘;尾柄上具向前延伸至臀鰭中央上方的極長剛毛,尾柄每側具4個倒棘;鱗片發育不好或幾乎無鱗,肉眼不易觀察,僅染色可見鱗片分布於頭上方;腹部側線與尾柄上每一鱗片具一隆起,無小棘存在,但尾柄鱗例外。背鰭第I硬棘弱,位於眼後緣正上方,棘全長被一延伸至背鰭軟條起點之棘膜包住;第二硬棘極小,不易發覺;無腹鰭;無腹鰭膜。體背部黑褐色,腹部白色;體中央具四條垂直稍斜之黑褐色帶,第一條在眼上方,中央兩條在體中央自背鰭延伸至腹部漸變細,最末條在背鰭軟條後端向下延伸,但不至腹部;第三條褐色帶下方有一黑圓點;頰部下方具一較小鑲白圈之黑點;頭部具許多黑褐色點與細紋。背鰭膜黑色;尾鰭有一半圓形深色花紋;餘鰭鰭條白色。 |
棲所生態: |
主要棲息於澄清的潟湖及面海的礁區,一般被發現於水深30公尺內的水域,單獨或成對生活。會模擬橫帶扁背魨(Canthigaster valentini)以欺敵。以卵、腹足類及藻類為食。 |
地理分布: |
分布於印度-西太平洋區,西起非洲東岸,東至馬歇爾群島,北至日本南部,南至澳洲及新加勒多尼亞。臺灣除西部及北部外均有分布。 |
利用: |
小型魚類,常見但產量不多,無經濟價值。以其豔麗的體色而常被飼養於水族館中,供人欣賞,是極受歡迎之魚種。 |
物種編號: |
382994 |
|
推薦連結: |
臺灣魚類資料庫 世界魚庫 FishBase Discover Life 全球海洋物種登錄資料庫 |
讀者回應: |
(iNat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