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名錄提供: |
李柏峰、莊守正 P. L. Lin 2012-02-23更新
|
|
同種異名: | Cetorhinus blainvillei, Cetorhinus maccoyi, Cetorhinus maximus infanuncula, Cetorhinus maximus normani, Cetorhinus normani, Cetorhinus rostratus, Halsydrus maccoyi, Halsydrus maximus, Halsydrus pontoppidiani, Hannovera aurata, Polyprosopus macer,
|
文獻: |
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 中國動物誌-圓口綱及軟骨魚綱(朱等, 2001); FAO Species Catalogue, Vol.4 Sharks of the world |
形態特徵: |
體呈紡錘型,軀幹較粗壯。頭大,略側扁。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;尾柄具側突。吻短而圓突。眼略小,圓形,無瞬膜。前鼻瓣短呈圓形;無口鼻溝或觸鬚。口裂寬,廣弧形,下頜短,口閉時不露齒;頜齒小向多,有形,邊緣光滑,齒頭向後,無小齒尖,4-7列在使用,每側每行100餘個。噴水孔微小。鰓孔5個,很寬,由背上側延伸至腹面;鰓耙細長密列。背鰭2個,第一背鰭大而略呈等邊三角形,起點於胸鰭及腹鰭間,後緣凹入,上角略尖圓,下角微尖突;第二背鰭頗小,起點在腹鰭後端之後,後緣凹入,上角尖圓,下角微尖突;胸鰭寬大型,鐮刀狀,後緣微凹入,外角鈍圓,內角鈍圓;尾鰭叉形,尾椎軸稍上揚,上尾叉較長大,近尾端處有一缺刻,下尾叉較短小。體背側灰褐色;腹側白色。 |
棲所生態: |
大洋性大型鯊魚,是魚類中體型第二大者。棲息於外海之大陸棚及島棚水域,但時常會出現於岸邊、潮間帶外圍、或內灣。通常1-3尾或多達百尾成群在水表面緩慢的巡游,背鰭會露出水面,或翻身曬腹。濾食性,以浮游無脊椎動物、小魚或魚卵為食。具有季節性洄游習性。可能為卵胎生。 |
地理分布: |
分布於世界各溫帶及寒帶海域。臺灣北部及東北部海域有分布。 |
利用: |
主要以底拖網、流刺網及鏢旗魚法捕獲,經濟價值高。肉質佳,魚肉紅燒或加工成各種肉製品;鰭可做魚翅;皮厚可加工成皮革;肝可加工製成魚肝油;剩餘物製成魚粉。唯近年來因為過渡捕撈的原因,本物種已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育聯盟(IUCN)紅皮書中物種受脅評估指標的"瀕危"狀態,亦即野生種群在不久的將來面臨絕滅的機率很高。因此是屬於亟待保育的魚種。 |
物種編號: |
383124 |
|
|
|
IUCN 紅皮書 EN A2bd |
 |
海洋物種 |
 |
原生種 |
|
|
|
推薦連結: |
臺灣魚類資料庫 世界魚庫 FishBase Discover Life 全球海洋物種登錄資料庫 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(TBN) |
讀者回應: |
(iNat)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