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ingdom Animalia  動物界
 Phylum Chordata  脊索動物門
 Class Chondrichthyes  軟骨魚綱
 Order Rajiformes  鰩目
 Family Rhinobatidae  琵琶鱝科
 Genus Glaucostegus  藍吻琵琶鱝屬
  Glaucostegus granulatus (Cuvier, 1829)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顆粒藍吻琵琶鱝(顆粒藍吻犁頭鰩;顆粒琵琶鱝;飯匙鯊;魴仔)
名錄提供: 邵廣昭   P. L. Lin 2013-03-07更新 修訂紀錄
分類樹   下載xml檔   下載本文檔   English Page   
同種異名:Rhinobatos granulatesRhinobatos granulatusRhinobatus acutusRhinobatus granulatus  異名明細
文獻: 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臺灣產板鰓魚類之研究 第七報臺灣產梨頭鱝類及其一新種 (鄧火土,1958)
形態特徵: 以前所記載之Rhinobatos granulatus Cuvier, 1829為本種之同種異名。體盤長度大於寬度,約為全體長之1/3倍。尾部約為體長之一半,吻端至口較體長之1/5為長,吻長而尖,邊緣平直。眼小,頭長(至第五鰓裂)為其8.75至12.8倍。眼眶以前之吻長為兩噴水孔間隔之4倍,口前吻長為口寬之3.11倍。吻背突起稜狹窄,全長之大部分均彼此接近,向後端略為分岐。吻長為眼徑之7.25至9倍,兩噴水孔間隔為眼徑家噴水孔徑之1.91倍。噴水孔具兩褶,外褶薄弱,內褶發育不全或缺如,鼻孔中等長,斜位,口寬為其1.78倍,鼻孔長度較兩鼻孔間隔略長(1.07倍);前鼻瓣極少內向發展。口近於平直。第一背鰭高度為基底長度之兩倍,起點在腹鰭之後一腹鰭基底長處,其與腹鰭基底之距離略較兩背鰭間隔為長(2.07倍);兩背鰭間隔為第一背鰭基底長度之1.71倍。背部、肩胛區域、頭頂及吻背突起稜等,均有大型齒狀突起,體背部中央線、眼前與噴水孔上方、吻部突起稜之兩側及兩肩部等,均有一列基底寬闊而側扁且逆鈎之瘤狀突起。體銹褐色,吻軟骨之兩側及腹面均白色(陳柔蓉、林沛立2012/11編寫)。本種可能是藍吻琵琶鱝(Glaucostegus typus )的誤鑑(Ebert et al. 2013),是需要再進一步研究的魚種。(林沛立編修 2016/05/31) 
棲所生態: 食甲殼類動物及魚類,棲息於近海砂質底層。  
地理分布: 中國、東非、菲律賓、東印度、日本、印度西部、錫蘭及紅海。  
利用: 肉質不佳,經濟價值低,但有時會被製成魚乾製品。  
物種編號: 383191
    IUCN 紅皮書  IUCN 紅皮書 CR A2bd     海洋物種      原生種     
推薦連結:    臺灣魚類資料庫  世界魚庫 FishBase  Discover Life  全球海洋物種登錄資料庫  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(TBN) 
讀者回應:  提供物種資訊 導引至iNat提供物種照片(iNat)
 
回上一頁    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