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名錄提供: |
邵廣昭 P. L. Lin 2013-03-21更新
|
|
文獻: |
Randall, J.E., K.-T. Shao and J.-P. Chen, 2007. Two new shrimp gobies of the genus Ctenogobiops (Perciformes: Gobiidae), from the Western Pacific. Zool. Stud. 46(1):26-34. |
形態特徵: |
第一背鰭:Ⅵ;第二背鰭:Ⅰ, 11。臀鰭:Ⅰ, 11。胸鰭:18~19。腹鰭Ⅰ, 5。尾鰭17。縱列鱗 46~52。橫列鱗17。體延長,前呈圓筒型,後側扁。標準體長為魚體高的4.3~5.0倍;為頭長的2.0~2.2倍。第一背鰭較第二背鰭高,第二鰭棘延長,長度約等長於頭長,標準體長為棘長的2.2-2.3倍。尾鰭圓形,與頭長約等長。兩腹鰭癒合成一碟狀,末端只延長至肛門位置。體呈灰白色,體側有4條由暗棕色小斑組成的縱列斑紋,第三列(中間列)的斑點最大,也比較長。頰部與鰓蓋上具有一列由三個黑點所組成的斜斑(林上智、林沛立編寫 2012/10)。福馬林浸漬之正模標本體色描述:呈淡黃色,體側有4縱列的褐色斑點,其中以具有6個斑點的第三列斑點(側面中央)為最大,除了最後1-2個斑點呈扁橢圓形外,愈後端的斑點愈小;第三列前兩個暗斑在胸鰭底下;除了最後一對斑點之外,第三列各斑點上緣間尚有1個褐色小斑;除了體後部之暗斑外,體表前兩列的暗斑形成三角形,第4列的7個小斑點位於胸鰭基腹緣,尾鰭基最後端的小斑點與正上方2個斑點排成一直線;上頜骨尾端後上方有一個褐色斑點,前鰓蓋骨中間有一條雙層灰帶與一個褐色斑點,另外在同樣高度的鰓蓋上有1個褐色斑點;鰓蓋背側有一個較小的褐色斑點,另有一個褐色斑點位於前鰓蓋緣背側上端;眼下緣後有1個斜向的深褐色小斑點及1條淡而細的灰帶;眼上緣後有一條部分為雙層之褐色細帶彎延至背鰭起點下;第一背棘正前方之一對褐色斑點前面,另有2個中等大的黑斑; 除了尾鰭鱗基部3個排成一直線的小點外,所有鰭條呈半透明狀。(黃世斌、林沛立編寫 2016/05)。 |
棲所生態: |
為暖水性沿岸底層小型魚類,生活於熱帶珊瑚叢的沙地中,與槍蝦營共生生活。雜食性,以藻類及底棲生物為食。 |
地理分布: |
原始描述自西太平洋各地以及南沙群島。臺灣分布於南部及東沙島海域。 |
利用: |
小型魚類,不具漁業價值。
|
物種編號: |
395380 |
|
 |
海洋物種 |
 |
原生種 |
|
|
|
推薦連結: |
臺灣魚類資料庫 世界魚庫 FishBase Discover Life 全球海洋物種登錄資料庫 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(TBN) |
讀者回應: |
(iNat)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