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名錄提供: |
邵廣昭 P. L. Lin 2013-03-13更新
|
|
同種異名: | Amphilophus citrinellum, Archocentrus citrinellus, Cichlasoma citrinella, Cichlasoma citrinellum, Cichlasoma granadense, Herichthys citrinellus, Heros basilaris, Heros citrinellus
| 誤用/誤植: | Cichlasoma erythrum, Cichlasoma labiatum
|
文獻: |
陳義雄、黃世彬、劉建秦(2010)臺灣外來入侵種淡水魚。國立臺灣海洋大學。基隆市。84-85頁。 |
形態特徵: |
背鰭XVI-XVIII, 11-12;臀鰭VII, 8-9;側線鱗上段24-26,下段11-12。體型短而厚實,體高明顯較高,部分雄魚成體頭部會隆起。嘴唇較薄,眼睛略帶紅色,腹部與鰓蓋內側邊緣泛紅,體側有數個淺灰色條狀斑紋,斑蚊中央有6、7個分開的深黑色斑點,體側中央的斑點較大且顏色深而明顯,活體體色以灰綠色為主,背鰭、臀鰭與尾鰭邊緣均有斑點。(2019/10/16) |
棲所生態: |
對環境適應力很強,在低溶氧與汙濁的水域中均能生長。雜食性,主要以小魚與大型無脊椎動物。 |
地理分布: |
原產於中美洲。目前在南投日月潭地區有發現紀錄。 |
利用: |
入侵種。 |
物種編號: |
395487 |
|
|
IUCN 紅皮書 LC |
 |
入侵種 |
|
|
|
推薦連結: |
臺灣魚類資料庫 世界魚庫 FishBase 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(TBN) |
讀者回應: |
(iNat)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