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ingdom Animalia  動物界
 Phylum Chordata  脊索動物門
 Class Actinopterygii  條鰭魚綱
 Order Beryciformes  金眼鯛目
 Family Anomalopidae  燈眼魚科
 Genus Protoblepharon  原燈頰鯛屬
  Protoblepharon mccoskeri Ho & Johnson, 2012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麥氏原燈眼魚(臺灣原燈眼魚;燈眼魚;閃光魚;台灣原燈眼魚)
名錄提供: 邵廣昭   P. L. Lin 2013-01-30更新, 臺灣物種名錄2020-12-31增中文名
分類樹   下載xml檔   下載本文檔   English Page   
文獻: Ho, H.C.  & G. D. Johnson, 2012. Protoblepharon mccoskeri, a new flashlight fish from eastern Taiwan (Teleostei: Anomalopidae). Zootaxa No. 3479: 77-87.
形態特徵: 體側扁,略短且寬。頭中大。體長為頭長之2.7倍,為體高之2.3倍,為體寬之4.8倍。頭長為眼徑之5.9倍,為吻長之4.0倍,為眼間距之3.7倍。頭部輪廓自後向前漸低,在眼後上方略凹陷,在眼部略隆起;背部輪廓隆起,中間略為平直。口端位,上頜前端約與眼睛中部呈水平,向後延伸約達眼睛中部。中部鰓耙呈棒狀,前後鰓耙呈平板狀,多具有三列。鼻孔高於眼,前鼻孔後緣具皮瓣。超上頜骨兩塊,排列於上頜骨之後半部,前者小,後者大且呈水滴狀;兩前上頜骨中具有一凹槽。牙齒細小,呈帶狀;鋤骨不具齒,腭骨具J型齒帶。頭部骨骼及胸鰭腰帶表面具有相當多不規則細脊。眼略小,後方具有一溝槽。發光器略小,位於眼下方,前方具有強壯韌帶,可自由上下移動;眼下方具膜,可與發光器連動。體被覆滿細小棘鱗,背鰭起點至側線間鱗列約30,沿體軸超過250;鰓腔後緣被鰓蓋覆蓋的部位有一列大型圓鱗;腹部具有一列13個大型特化脊鱗;肛門周邊具9個大型鱗片圍繞;側線具59-61特化扁平鱗片;背鰭及臀鰭基部具有一列大型特化鱗片。兩背鰭,第一背鰭具VI鰭棘,第二背鰭具I鰭棘及15軟條;腹鰭短,向上延伸未達側線;臀鰭具II鰭棘及11軟條;尾鰭深叉,具9+9主要鰭條。脊椎骨數14+16=30。 
棲所生態: 夜行性之魚種,白天躲藏於洞穴或陰暗處,晚上則棲息於陡坡的暗處或利用無月光的晚上出來覓食,以浮游動物為食。隨著成長,棲息深度越深。 
地理分布: 目前僅發現於臺灣東岸綠島周邊海域,分布深度約300公尺。 
利用: 罕見之魚種,無經濟價值。 
物種編號: 395524
IUCN 紅皮書  IUCN 紅皮書 DD      台灣特有      海洋物種      原生種     
推薦連結:    臺灣魚類資料庫  世界魚庫 FishBase  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(TBN) 
讀者回應:  提供物種資訊 導引至iNat提供物種照片(iNat)
 
回上一頁    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