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錄提供: |
臺灣魚類資料庫 Sz-Yi Tsai 2022-07-05更新
|
|
同種異名: | Dasyatis navarrae, Trygon navarrae
|
文獻: |
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 福建魚類誌(朱等, 1985) |
形態特徵: |
體盤菱形,前緣斜直,與吻端約成50度;體盤寬比體盤長約大1.2-1.3倍。吻端稍突出,吻長約等於體盤長的1/4。眼小,稍突起;眼徑略小於噴水孔。口小,口前吻長比口寬大2.3-2.4倍。口底中央具顯著乳突3個,兩側各另具細小乳突1個。尾略短,尾長比體盤長大1.3-1.6倍;在尾刺後方的背側面具一稜脊,略小於尾刺長,而腹側面則有比較明顯延長的皮褶,約為體盤寬的0.41-0.42倍。幼體完全光滑。成體頭後至尾刺前具一列小棘緊密排列,尾基部近尾刺處具幾個較大棘,平扁延長而尖利,尾刺之後有許多細小棘;肩區兩側各具一縱列小棘;眼後具一群細小棘。體背側暗褐色,大者較深,體盤邊緣淺淡;眼前、眼下、噴水孔相接處、噴水孔外緣為橙黃色,胸鰭、腹鰭及尾基部之外緣亦為橙黃色;鰓裂鼻孔外側及泄殖腔邊緣為暗色;腹面近邊緣區橙黃色,中央區白色。可能與赤魟(Dasyatis akajei)的誤鑑(Ebert et al. 2013),是需要再進一步研究之魚種。 |
棲所生態: |
主要棲息於近海的沙泥海域中,棲息深度在5-100公尺間。以底棲甲殼類為主要食物。屬於卵胎生魚類,一次可以產下好幾尾小土魟。尾刺有毒腺,是危險的海洋生物。 |
地理分布: |
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,包括渤海、黃海、東海及臺灣北部海域等地。 |
利用: |
為冷溫性近海底棲中小型次要經濟魚類。 |
物種編號: |
447752 |
|
推薦連結: |
臺灣魚類資料庫 |
讀者回應: |
(iNat)
|